这几天,康师傅财报刷屏了。2025上半年饮料业务收入 263.59亿,同比少了 7.06亿。原因很直接:从2024年开始,把1L装的冰红茶、绿茶、茉莉蜜茶价格,从4块调到了4.5—5块。结果销量下滑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,少卖了7亿。
但更让人震惊的是,康师傅管理层态度强硬:不会降价,反而500ml装的冰红茶还要从3元涨到3.5元。
一边销量下滑,一边继续涨价,市场和媒体立刻给了一个标签——“饮料刺客”。消费者第一反应是:为什么要让我多掏钱?
几乎同时,另一家零售品牌百果园的老板也放话:“坚决不讨好消费者。” 这句话一出,社交媒体炸开了锅。网友群嘲:“你不讨好消费者,消费者自然也不会讨好你。。”
这两个案例放在一起看,有意思:一个是饮料行业老大哥,一个是水果零售巨头,居然都在用逆着消费者的逻辑在做生意。
问题来了,今天的消费环境里,品牌能和消费者“对着干”吗?
康师傅的5毛钱,少了7亿销量
康师傅饮品业务上半年少卖了7亿,其中1L装饮品受影响最大。其实消费者对500ml装的接受度还行,销量基本持平,但问题是:大容量装的涨价,直接打击了家庭和学生群体的消费场景。
展开剩余86%学生群体:宿舍常备一大瓶冰红茶,涨5毛就是敏感点,5毛钱意味着一瓶饮料和一根辣条的取舍。
下沉市场:便利店、夫妻店的主力消费者,对价格波动也很敏感。
这部分人群撑起了康师傅的基本盘。一旦流失,想补回来很难。
更关键的是,康师傅管理层的态度——“不会降价,还要继续涨”。这句话把品牌立刻推到了“刺客”阵营。
要知道,现在消费者对“刺客”的情绪非常敏感。前有“雪糕刺客”,钟薛高一支66块的雪糕被骂到倒闭重组;后有“水果刺客”,百果园被消费者贴上“高价水果”的标签。如今又轮到“饮料刺客”。
康师傅的问题不是涨价,而是让消费者觉得“不值”。涨价5毛,却没给消费者额外的理由。配方没升级,包装没创新,情绪价值没有增加。消费者自然觉得不值得。
百果园的“硬气”,与消费者对立的代价
前几天,百果园创始人放话:“我们不讨好消费者。”
意思是:只坚持卖高品质水果,哪怕价格高,也不会为了迎合消费者降低标准。
从企业角度看,这话没错,做生意不能一味迎合,得坚持自己的定位,从管理者视角,也许是想强调“品质第一”。但在消费环境疲软、消费分级明显的2025年,说这话就是一句赤裸裸的傲慢。
消费者不买账。微博、小红书上,铺天盖地的吐槽:“谁稀罕你讨好,我们只是想买个性价比。”
很多消费者吐槽过:百果园价格比市场高一截,但服务体验并不比小水果店好多少。尤其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,消费者天然更注重性价比。
百果园的问题,和康师傅很像:都在强调自己要坚持价格,但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。
在今天的消费环境里,消费者愿意为“被重视”付费。哪怕是蜜雪冰城的3元奶茶,也能靠“你爱我我爱你”的魔性口号赢得喜爱。
相反,百果园这句话释放出来的信号是:消费者的感受不重要。那消费者为什么要给你溢价?
这两个品牌的管理层,都在用逆消费者的逻辑在说话。
市场规律:消费降级下的“价格敏感症”
为什么媒体和消费者的反应这么大?背后是大环境变了。
我们常说“消费降级”,但更准确的说法是“理性消费”。
M型消费趋势:要么追求极致性价比(拼多多、蜜雪冰城),要么追求高端小众(农夫山泉、喜茶新品),中间价带最尴尬。
消费降级氛围:大家更精打细算,买东西要么图便宜,要么图稀缺感,消费者愿意为健康、情绪、场景付费,但对“普通产品涨价”就很反感。
康师傅的问题就在这:它本来就处在“大众消费”的中间价带,但却在这个时点选择“逆势涨价”或“坚持高价”,自然容易被消费者抵触。
市场规律很简单:消费环境紧张时,谁顺应消费者,谁就赢。
同行竞争:别人为什么能涨,你不能?
对比一下同行,你会发现问题更清晰。
农夫山泉:它卖得比康师傅贵,但贵得有道理。包装做得高级,“天然水源”的故事讲得动听,每一次新品(东方树叶、17.5°)都能让消费者觉得“值”。
元气森林:0糖、健康、年轻化,这些标签让它自带溢价。哪怕一瓶6块,也有人愿意买单,因为它提供了“社交货币”。
蜜雪冰城:完全相反,走的是极致性价比,3块钱的柠檬水,照样排队。
这三类品牌,代表了三个方向:高端化、健康化、极致性价比。它们都顺应了趋势。
康师傅的问题是:想涨价,却没有新的价值逻辑支撑。
消费者不是拒绝花钱,而是拒绝花冤枉钱。
消费者心理:5毛钱不是钱,5毛钱是态度
要理解这个问题,就要回到消费者心理。
为什么涨价5毛,能让消费者这么反感?
因为在消费者眼里,价格变化背后是品牌态度。
如果你涨价,同时告诉我更健康、更好喝、更有趣,那我能接受。
如果你什么都没变,只是让我多掏钱,那就是“刺客”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心理落差”。
百果园的问题一样。消费者觉得你贵,并不是因为不愿意买贵水果,而是因为你把“高价”当成了“高价值”,却没有在体验、服务上体现出来。
消费者不怕贵,怕被忽悠。
从康师傅和百果园的案例里,给所有消费品牌提个醒:
1、定价要有理由
涨价不是问题,问题是有没有新的价值逻辑。农夫山泉能卖贵,是因为有“天然、故事、设计”;元气森林能卖贵,是因为有“健康、社交货币”。
2、别和消费者对着干
消费者就是你的衣食父母。你可以坚持定位,但不能用“我们不讨好消费者”这样的语言刺激市场情绪。
3、产品要自带传播力
消费趋势已经变了,产品本身就是媒介。包装、广告语、IP联名,都是帮你给涨价找理由的武器。
4、M型趋势下,要么做高端,要么做极致性价比
中间价带越来越难。要么像农夫山泉一样做品牌溢价,要么像蜜雪冰城一样做极致性价比。模糊定位,最容易被淘汰。
康师傅涨价少卖7亿,百果园放话“不讨好消费者”,这两个事件背后的共同点是:忽视了消费者的感受。
今天的市场环境,消费者手里有无数选择,品牌已经没有资格和消费者“对着干”。
消费者不是不愿意多花钱,而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。
涨价可以,但要让消费者觉得“值”;坚持定位可以,但不能把它当成和消费者对立的筹码。
品牌要跟随消费趋势,而不是对抗趋势,我觉得应该关注以下几个趋势:
趋势一:健康化(0糖、低卡、天然)
趋势二:情绪价值(IP联名、包装故事)
趋势三:圈层经济(不同人群定制不同产品线)
在消费降级的时代,品牌唯一不能做的,就是违背市场规律。谁顺应消费者,谁就能活下去。
结合康师傅和百果园的案例,我总结了几点建议:
1、定价要有故事
不是单纯算成本加成,而是要能说服消费者:这钱花得值。
2、涨价要配套升级
如果康师傅在涨价的同时,把包装改年轻化,或者推出健康版本(低糖、维C强化),效果会完全不同。
3、品牌态度要温和
消费者不是敌人。即使要坚持品质,也要用“消费者听得进去的话”去沟通。
4、中间价带要慎重
要么做高端,要么做极致性价比。中间价位最容易陷入不上不下的尴尬。
5、营销要跟上趋势
年轻人消费不是只看价格,而是看产品有没有社交货币属性。能不能“晒”、“聊”、“玩”,决定了传播力。
康师傅涨价,成了“刺客”;百果园放话,不讨好消费者。两件事看似偶然,其实是必然。它们都违背了一个朴素的市场规律: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,营销也是如此,消费者才是最终的裁判。
消费者不怕你涨价,怕的是你不尊重他们。消费者不怕你坚持品质,怕的是你用傲慢的态度对待他们。
未来的消费品竞争十大配资平台app官网,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,而是价值战。谁能顺应趋势,谁能真正理解并满足消费者,谁就能活下来。
发布于:北京市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